跟室友坐在廚房吃著午餐、等著包裹、聊著天,一個離開不滿一年、另一個離開六年,而我則是不滿一個月,說著離家究竟是怎麼一回事、有什麼樣的心情與什麼樣的經驗。或許我們都是離過家的孩子,對於離家並沒有這麼巨大的焦慮感,我真實感到離家有些苦悶是當我發現我的衣服跟鞋子只剩少少的幾件、四雙湊搭著穿的時刻。不是家不溫暖,而是家是永遠在那方,走不了也跑不掉,隨時回去都安穩的在那邊的地方。也許是因為如此,離家對我們,或許是說對我而言並非那麼的憂愁。
當然,等真正開始忙碌或是遇到困難時的狀態又是一個未知了。
但想不想「家鄉」?我是想極了,想念那裡便宜的食物、有效率的行政、通用的語言與多數友善的人,想著台灣一切的美好與便利。真的在離家之後,才知道「家」的模樣。以前總是羨慕著哪一個國家有什麼樣的制度與政策,而台灣只有奇妙的政客跟新聞,但出了國、走了幾個所謂的大城市之後,深感到其實台灣的城市的種種更加美好。在這邊開個戶要一兩個月、搭一次捷運要兩百多元台幣、學校隨便都愛衝康學生、行政人員、辦事人員回信都只回三分之二。
試問,如果在台灣這種事情會常發生或視為必然嗎?
或許把過去的一切認為理所當然而無視它的美好,而在異地才能瞭解這些的難能可貴。當然,不會因此而無法離開,到了另外一個地方自然有很多新的刺激跟學習,在學著在異地生活、有著不同的模式跟文化,也是一件對我而言很重要的事。
除此之外,更令我想念跟不捨的是朋友,那些已經相處很久、能夠不用言語就了解彼此的朋友。為什麼會想念朋友更多一些(聽起來有點不孝)?我左思右想,大概是朋友並非像家人一般永遠都會待在那邊,尤其是相近年齡的朋友們,每個都在為自己二十年、三十年、或甚至更遙遠的未來打拼。也因此會不斷地在各處流動,然後建立起自己的工作、伴侶與生活。儘管過去一起經歷過許多,但現實的大小事對於維持像過往般那樣緊密的友誼是不一個不能忽視的挑戰。當生命經歷開始有所不同,在這邊吃的東西、遇到的困難,跟在台灣遇到的人事物都是十分迥異。就算我們都在經歷「人」的事,但文化、習慣與物理上條件的不同就可能會讓彼此漸漸無話可說,而這正是我最害怕、焦慮的事。
對於離家到「國外」不是一件什麼fancy的事情,這是待在這裡三種時間的女人飯後吃著點心談的話題。到這邊所感受到的一切就是重新建立起新的「生存模式」,因為物價很高的每天都婆媽似的錙銖必較,想著哪些菜便宜、好吃,然後開始自己切菜下廚只因為想起了在台灣某一刻所吃的一碗陽春麵或滷肉飯。沒有什麼時間在外面鬼混或閒晃,因為生活就是不斷的在課業/工作中度過,偶爾偶爾一兩個晚上可以去看比較便宜的音樂劇,與朋友在外面吃餐廳也幾乎是很鮮少的活動(在台灣400元左右就可以吃到好吃的食物,這邊隨便一盤菜都是10鎊(500多)。每個人都從不會煎蛋變大廚,這就是為了「生存」。
我們本質還是我們,也因為如此在異地才會充滿困難,因為要帶著過去的我們,不斷的琢磨成現在的我們,人生像是轉巨大的彎,我們不得不變形才能通過。
還沒要面對「回家」的課題,但那已經會在心底存留一些疑問的存在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