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日 星期一

公費留學一下唄(105年心理與認知學群:認知神經科學學門):面試

希望看完筆試篇的你,可以繼續看到並用到這一篇(咦)如果有,就先恭喜一半啦~
這一篇也是我個人的經驗與之前查的資料!一樣的,內容主要是我當初面試前的疑惑跟想知道的內容,也許有些部分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但多少希望可以提供不同的想法與資訊,內容包含:

  • 面試前
    • 進入面試的條件規則(筆試錄取成績)
    • 面試前的備審資料
  • 面試當天
    • 服裝
    • 給考官的資料
    • 流程
    • 問答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公費留學一下唄(105年心理與認知學群:認知神經科學學門):考試改革與筆試

出國留學有一部分問題就在於經費來源,這也會間接影響到要去的國家等等,不過如果有公費資格,不管申請去哪間學校,這都是一個很棒的加分條件,也比較不用受到地區的限制,而且報名費也才1000塊台幣,考到之後就可以大大減輕出國留學的經濟壓力,所以其實不管怎樣都可以去嘗試一下。

這一篇是我個人的經驗與之前查的資料!主要是我遇到的疑惑跟想知道的內容,也許有些部分不一定適用於每個人,但多少希望可以提供不同的想法與資訊,內容包含:


  • 改革
    • 學門數
    • 考科
    • 分數比例
    • 獎學金金額
    • 報名方式
  • 筆試準備
    • 國文
    • 認知神經科學
    • 統計與心理實驗
    • other
  • 額外補充(各國獎學金小整理)


2016年8月20日 星期六

PhD interview (King's College London)

最近才剛面試完,想要好好的把整個過程都記錄下來,以防萬一之後要再想起時就一片空白。

針對面試與之後流程簡單來說大概就是這樣(for psychology self-fund PhD at King's College London):
supervisor 通知面試時間、筆試時間
-> 進行筆試 + 口試 (我口試跟筆試是同一天進行,也有可能分開?)
-> 口試結束後另行告知結果
-> 隔天收到supervisor興奮(?)說通過
-> 修改porposal approval form (PAF)
-> 送出
-> 學校審核PAF
-> 通知錄取結果
-> 學校聯絡簽證申請等相關事宜


2016年4月18日 星期一

流浪雜記:精神異常

最近發生了內湖殺女童案件,嫌犯因為曾經去就醫,加上家人告知有精神狀況的問題,以致媒體將這件事情無限放大。民眾的恐慌用標籤做為區隔,一方面害怕自己未知的層面,另一方面害怕他人未知的層面,若貼了標簽、做了區隔,好像就可以把危險隔絕在外,自己跟週遭的他人好像也等於是蓋章認證過的安全。

這是一種心理捷徑,不可否認它的方便性,在眾多的思考中,我們也是不斷的訓練自己的神經迴路、模式,尋求自己腦中的最佳解,在下一次類似事件發生時,我們就可以激活(activate)相關的神經迴路,在所認為最短時間內達到最高效果。我們也無法無止境地感到害怕,擔心身邊的每一個人都可能是兇手,這是最無效而且耗能的擔憂,所以在這個時候,多數人更傾向使用這種標籤(也是所謂的捷徑),做出最快的區別,將自己放在安全的範圍。

事實上,這真的是把自己放在安全的區域嗎?我並不這麼認為,而且多數的事件也並不如此,犯罪者不僅有多打電動、多喝酒、多吸毒、有神經異常等特質,我們只看到媒體覺得吸引目光的「罪犯」,他們是眾多犯罪者中的滄海一粟,但因為他們有這種特質,給大眾思考的方便性,所以相對的就開心接受這接訊息刺激,進一步讓我們大腦迴路變得窄化、固定且難以改變。

最終,這一切都成了信仰,不科學、不批判性,許多事可以成為信仰,那反而是挑戰已知事件的動力與根本,但許多事是怎樣都不應該成為信仰,又或是不能因為成為信仰而成為攻擊他人意念的武器。這造成許多現實上的困擾,所以有這些特質的人都被他人更加放大、投以更異樣的眼光到幾近傷人的的地步,但令人感到Shame的是,真正的專家、研究者、治療者所說的話並沒有被正視,而沒有相關知識的人的恐慌卻被當成廣播天天放送。

媒體只知道呈現自己的「信仰」,卻遺忘他們應該表述的是「真相」。

剛好在德國旅遊時遇到了一件事,令我很想分享。我也不知道德國在相關議題的處理為何,我單單只是想要呈現所見與感受,不關乎在哪發生。

那天跟圈要去格林博物館,但舊址已經停業了,我們到了當地才發現。好在有網路立刻搜尋網址,上面也清楚地說著搬遷到另外一個地方,離原址不遠,所以我們也順勢就走去了新址。雖然有google map可以使用,但不是沒次都這麼靈光,在我們嘗試figure out方向時,旁邊經過的一個路人上前與我們搭話,問我們是不是要找博物館。

德國人其實多數都挺好心的,還沒有在哪個城市沒遇到過幫助,像是路人看到我的行李很重,就會主動問是否介意他幫我抬下階梯。如果在看地圖,也會主動說是不是要去哪裡,往哪個方向走就對了等等。雖然並非每次都能順利溝通,但這樣的幫助也讓人覺得這城市的不冷漠。

這次與我們搭話的是一個德國中年男子,英文不是十分流利,而且說話內容有點不連續,但他發現我們露出困惑的表情,他可能也找不到更好的表達方式,就叫我們跟著他走。我們也很快地從他的口氣跟行為中看見他的「特殊」,像是就在我們走向博物館的途中,他還朝著其他路人吐口水。

當下我們的確是有些害怕,畢竟他有對別人做出類似攻擊的行為,但他的好心也是讓我們不能忽視的。有這些臨床狀況的人,他們都有無法控制的一面,但不是所有不能控制的層面都會使他們成為恐怖的罪犯,這也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是什麼事情使他們失控、產生攻擊性,這並不是只有「病」的存在就可以觸發的,需要更多的人去提問、了解、探討。就是因為還是「人」的本質,就已經存在其複雜性,我們在「人」的事物上不應該就這麼懶惰的使用捷徑,就像偏見、歧視這些我們早已知道的不應該。

他終究還是順利的引導了我們到對的方向,在最後一個路口他轉向了在轉角處的醫院,留給我們的是震撼。

對於我們未知的事情若先採取慌恐,或許我們就無法順利地抵達了,也或許我們就激起了他相對的恐懼,引起了不必要的失控。

但,那些猜想也許也不必要了,我們透過這件事情也證實了這世界的多元可能。

由衷地感謝他的引導與存在。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流浪雜記:to Bath


Let me pray for you, 
Let us pray for the earth, 
Let the world pray for birth and death.

Let the body sink in the carols, 
Let mind wonder in the hea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