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距離

想畫上那一條線
嚴正的警告著
你與我之間該有的
距離

即便是再親近的人
都應該擁有的距離
而這距離的別稱叫做
尊重




事物之間必定有一個距離,也因為距離而產生摩擦。這樣的道理也可推論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們來自不同的背景、環境、文化、教育,也因為經歷的不同的事件、過程、個性而產生個別差異。心理學家從了解個體至了解群體,而在從群體的表現回歸到了解個體差異。所以,我們不能懂人心,我們也猜不中你的思考運行,唯有透過千百回的歸納整理,推測背後機制(想法),推論行為的成因。

但這件事並不是只有「心理學家」在進行,每個人都在做一樣的事,我們無可避免的想要探索對方的思維(如果沒有特殊情況的話),因為我們是社會動物,透過自己所擁有的基礎去推論、了解對方行為,而更深遠的因素在於我們想要知道如何「反應」。有些人也因此比所謂的「心理學家」更加知道該怎樣舉止、回應與處理。即便是學了心理學,有時還自嘆不如許多透過觀察、經驗跟各種因素獲得這些常識的人們。

人之間的「距離」不是絕對標準,而是相對關係。有些人就是容易親近但未必容易親暱,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親近是初步的了解與認識,親暱則是在熟識之後所產稱的一種非常近距離關係。但許多人的互動中並沒有分別這兩者的差異,相對的互動關係,在抓不準彼此之間的距離而開始磨損。雙方對關係的期許不同,若彼此之間沒有體悟、包容、協調而取得平衡點,很快就會因為這樣的差異導致不能回朔的結果。而這段過程的根本在於尊重差異,如果無法做到,就算是再立意良善的動作,都讓人感到壓力。久而久之,反而成為了脅迫。

就算我們都知道尊重的道理,然而不是所有人都有且能在行為上表現出此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