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有點凌亂的辦公室,到處都是文件、書籍,還有一些生活用品,既有人的溫度、又不失學者的氣息,而那也是我嚮往的天地。
雖然有點無關,但還是簡單說明一下英國碩士班的制度(這也是讓許多人苦惱許久、有點詭異又不好懂跟記憶的制度啊!)
英國的碩士班大致上分成兩大類:MSc跟MRes/MPhil,MSc又稱master by taught,MSc顧名思義,就是要上比較多課程。而MRes/MPhil則是master by research,較注重研究,所以花在研究的時間比較長。以我目前所唸課程Cognitive Neuroscience(at UCL)為例,這個課程就分成MSc跟MRes,MSc共要上約莫八門課外加一個小型研究,MRes則是上四門課外加一個較大型的研究。不過,學費上是一樣的,而且這個programme的老師也MSc學生在一開始就找指導教授開始做研究,所以其實私心覺得MSc的學生比較划算啊!
不過MRes跟MPhil在不同學校的定義跟運作方式會稍微不同(我知道英國人很奇怪,而且其實完全無邏輯可循...),有些會把MRes當作研究型一般碩士班,MPhil當作博士班第一年,但有些則是併在一起稱呼。不過不管是哪種,只要稱這兩個名稱的碩士班都是研究時間較長的。
英國的學期制度是一個學年度會有三個學期,如果是唸science的Master,通常第三個學期都會不用上課,但卻要做一個小型研究並且要寫論文。但因為我唸的是MRes,所以一整個學年都在做研究,雖然一樣也是要上課,比例卻低很多。
回歸正題,UCL(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 有一個制度是personal tutor,每個學生都會被指派給一個教授/老師,每學期都會有一次20分鐘左右的晤談(其實應該可以說是台灣的導生制度)。當我知道這件事情時,其實也感到滿驚訝的,因為聽說我念碩士班的這個機構是在這個領域裡面全世界排名前幾的,我不知道資料在哪裡得知,不過可以想像這裡的老師一定是忙翻了。但他們願意花上這麼長的時間跟學生聊天,而且可能都是芝麻蒜皮小事,真的可見UCL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注重。相比台灣的導生制度,一學年可能會有一到兩次導生聚,通常都是吃吃喝喝就結束了,老師可能根本都記不得學生的臉跟狀況,然後就這樣畢業後,學生跑來要推薦信也不知道寫什麼。我雖然也不認為20分鐘一對一晤談可以讓老師更記住你的狀況,但讓我覺得在專一的討論情況下,其實更能自在地說出自己所面臨的困難(雖然不是每個tutor都很nice....)。
大約在一個多月前得知要跟我的tutor見面,我沒有上他的課,也只能從同學們得知他的個性、情況,當然沒有太多期待,但也不致於非常害怕。反倒是有點好奇談論的過程會怎麼樣、能得到什麼資訊或幫助,而且又外加是一個沒有壓力的情況下談天(之前大多數跟老師談天要嘛對方就是自己的老闆、要嘛就是未來可能的老闆,沒有一次不是被審核中的交談),所以其實還滿開心的。
一早稍微遲到的踏入了老師的辦公室,然後老師就請我找個位子坐下,我不經意的就跟老師說了我的非官方英文名字,後來趕緊補上我的中文名字(也就是老師資料上的拼音)。老師笑笑地說妳取這英文名字是為了方便我們記憶嗎?說真的,在台灣取英文名字像是潮流,有些人有英文名字,但可能一輩子也沒真的跟幾個外國人說上什麼話,在我的認知裡,叫對方英文名字只是比較Fashion而已。但在異地生活久了,才真的體悟到中文名字的發音對他們而言有多困難....即便是熟悉的英文字母,依照中文發音產生的排列對他們而言仍就是會有障礙(像我現在的老闆在我們第一次meeting時就問我我的名字到底怎麼念哈哈哈哈)。
老師們心中應該有一個checking list,一部分是因為他們的確很認真在執行學校所派給他們的任務,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跟生活困難等,另外一部分也是怕無話可說吧!所以大概就會把幾個重要的問題點出,像是目前上的課程都還ok嗎?有沒有學習上遇到什麼困難呢?找到指導教授了嗎?是哪位老師呢?跟指導教授的互動沒問題嗎?諸如此類的問題,確保學生在學校獲得的學習品質是好的,讓我真的覺得學校非常重視學生的現況與未來發展。在台灣,不管是哪一間學校似乎都沒有做到這種程度,或許某些層面可能這樣的舉止看似浪費時間,但實際上學生若能有更好的學習與訓練,最後又繼續待在學校當研究員或是教授,這也是替學校建立良好的研究與教學基礎,付出一點小時間,綜合起來會得到巨大的回饋,我才能明白會什麼UCL會是全世界排名前幾的學校(它真的不大,但可以有這樣的研究實力、名聲,真的不得不感到佩服)。
我開始抱怨(?)了一下遇到的困難,像是我覺得身為亞洲人,要在異地生活跟學習,語言的使用上的確有些吃力,即便我雅思都考過了,但真的要理解英國各式各樣的口音(這裡口音之多到無法想像,蘇老師還說英國的social liguistics領域很厲害,就是因為這些口音都代表著不同的區域與地位),外加歐洲人念的英文,這真的很困難。我其實知道說了這些不會得到什麼幫助(畢竟他已經是個老師了,又是個正統英國白人,根本不會有這困擾),但還是脫口而出了,老師講了他過去的一個博班學生,一樣也是來自台灣,一樣一開始也有語言問題,不過他最終還是克服了,而且也表現得很好。他說他明白這些困難,也跟我說最好的辦法就是找英國人多聊天。老師還很溫暖的說,現在妳已經知道我在哪了,妳以後如果有任何問題或困難都歡迎直接來找我,也不需要特別寄信跟我約時間,直接來敲我的門就可以了。在英國這樣感覺事事都有潛規則的地方,能夠得到這樣的話真的讓我覺得自己的存在是很重要的(就算這邊oversea students scholarship很搶,幾乎拿不到....)。
小事情讓我慶幸我來到這裡,我不知道我最終是不是能成為一個教授,但這會是我訓練自己跟要求自己的一環,知識是要傳播的,不管是以什麼方式,但無可避免的是一定要具備能令人信服的表達力及教學力。
我知道我要看的、要學的、要做的還有很多很多,但至少已經開始看見了不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